酒店转让

咨询电话:400 610 8056

行业研究

INDUSTRY RESEARCH
行业新闻
公司动态
CEO专栏
中档酒店

“美丽鬼屋”危言之下 民宿行业路在何方?

首页 “美丽鬼屋”危言之下 民宿行业路在何方?

行业标准缺失,情怀与赚钱无法共存,大资本入局将对中小业者清场,美丽乡村或将成为一场“梦魇”。在大洗牌来临之际,如何生存是每一位业者焦虑的根源。记者试图通过聚集业者和消费端的智慧,将民宿真实一面展现出来的同时,也尝试为其中一些痛点提供可能的解决思路。

  究竟应该怎样定义民宿?

  小伤 莫干山某业者:所谓民宿,归根究底还是宿,也就是一种住宿产品,但是“民”代表了这类住宿产品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也就是民间主题。它可以是当地的民俗文化,也可以是业主自己的生活方式,诸如此类。关键就是这种住宿产品不会千篇一律,包括房屋的历史、家族赋予在它身上的情感等等,都各有特色,且不可复制。而消费者享受的附加值就是这种。

  综合读者观点:民宿是原住民把家里收拾一下,用闲置房屋出租来增加收入的产品,产品价格亲民,富有当地特色,住客能够与本地人交流,还能吃顿农家饭之类。但行业利润有限,只能是促进当地经济收入的旅游附属产业。

  目前市面上的“民宿”产品都是怎样?

  小伤 莫干山某业者:分两类。一类是小型闲散资金,他们以独特的设计和特殊的理念去做这个事情,除了极少部分的业者抱着情感去做,其他都改变了原貌;最大的劣势就是从欣赏的角度来说,这些民宿与本地文化和环境迥异,有种突兀感。

  另外一类是官方和大型企业集团的投入,他们都是冲着标准化和规模化去做。但是如果这样,我们不应该称之为民宿,应该把他们叫做设计酒店、度假村、疗养院等等,因为没有“民”的内心,披不上百姓的皮。

  综合读者观点:换件马甲就是民宿、标榜民宿就高价收费?经营者不是原住民,没有了底蕴;价格不亲民,民宿不宿民;城非城,乡非乡,景非景,沦为了理想化的文艺范与无缝不钻的投机者炒作,再加上扭曲的美丽乡村建设的产物。

  国外与国内相比,有什么差别?

  小伤 莫干山某业者:民宿之于酒店,最大的区别是酒店的出现在于历史的刚需,它初衷在于满足生理需求,而在国内消费升级过程中,大众精神层面的追求逐渐凸显,民宿这种文化和住宿结合的产品就应运而生,它是重点在前基础在后。

  参考全世界各地的民宿,像欧洲的古堡酒店、南亚的寺庙旅社、台湾的家庭客栈、拉美的森林树屋、岛国的沙滩水屋,他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其他异地者前往的首选,就是因为其中的文化:贵族文化、宗教文化、家庭文化、生存文化、民俗文化等等,这个是最核心的。

  综合读者观点:国外民宿也是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才逐渐成熟的,如英国的古堡、北欧的农庄、我国台湾地区的民宿等,都深受游客喜爱。而在我国,即便是全国民宿做得最好的厦门、大理、丽江等地,也只处在民宿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通过管理来规范行业发展,这都需要一个过程。

  对于行业当前的盈利困难您怎么看?

  小伤 莫干山某业者: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的民间财富比较充裕,迫于近几年经济下行的趋势,形成了普遍的投资荒。因为民宿的准入门槛低、投资少、风险较小、管理灵活等特点,所以以个人和朋友合伙为主的民宿基本开满了全国各地,这也就造成了供给端的严重过剩。而因为营销能力不足,专业知识缺乏,包括大量产品与实际需求不匹配,所以出现了当前的困境。

  综合读者观点:有部分原因是受地方有关部门推动,本人老家就存在这个问题,有关系的人钻政策空子可以无息或者低息贷款,但这样投下去已经脱离了民宿的意义,因为乡下大都对民宿没有概念,就找设计公司做个设计方案,房子已经是千户一面,在没有地方建筑特色、附近也没有旅游资源的情况下,变相成为了连锁酒店,空置率可想而知。

  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暨南大学MTA中心负责人梁彦明:核心是产权问题。住宿必须要依附于土地。首先,国外大都是私有制,像日本等地,他们的民宿可以几百年存在,产权是永久性的;但在中国,土地都是国有的,大部分业者只能是租赁经营,因为拿到的土地租期普遍不长,业者在经营上的时间压力较强,缺乏长期心态。

  第二,业者在经营过程中常常得不到保护,乡村居民(房屋所有者)普遍契约精神不足,在执行租赁合同过程中单方面毁约现象多发。从业者角度来考虑,他必须把风险降低到最小,尽快能够收回投资,所以很多我们看到的表层现象,像定价虚高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从其中引申出来的。

  综合读者观点:民宿缺乏合法的出生证,包括宅基地的取得、建设都是灰色的;如果严格执行,都是各种违章建筑。

  原住民经营能否解决问题?

  暨南大学MTA中心负责人梁彦明:从经营角度看,民宿强调个性化和温度,所以产品的核心其实是人,参照上面提到的现状,这就直接造成了资源的错配。民宿真正产权所有者(原住民)都是农民,以中国国情来讲,他们虽然简单淳朴,但包括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生活习惯等有很大欠缺,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那些真正有文化素养、懂产品设计、会运营的人,他们又没有产权,这是矛盾所在。

  对部分有关部门和大型企业资本的模式化量产怎么看?

  暨南大学MTA中心负责人梁彦明: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亟需转型。而随着休闲旅游兴起,各地有关部门都把旅游看成继房地产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如果用资本手段,上来直接批量复制,这样带来的后果可能会很麻烦。

  我们在很多地方看到,围绕一个核心景区周边建立起了密度非常高的房地产项目,包括各种度假村、酒店等。因为运营难以为继,可能会成为一堆水泥垃圾,而且对自然景观和地方生态的破坏是不可逆的。

  阳朔闲云居 方全兴:我认为民宿本身就不适合大资本进入,如果可以,国外民宿发展那么成熟,为什么没有大资本跟进?如果把它搞成了批量化的民宿集群,实际上就已经将产品的核心要素瓦解了,那跟城市里的社区没有两样。

  民宿产品的个性化与标准化究竟该怎样权衡?

  小伤 莫干山某业者:如同城市规划必须拥有基建设施,旅游服务业也一样,需要有一套自己的服务流程。跟工厂流水线不同,服务产品是生产即消费,这就需要告诉大家一个基础原则:包括打扫卫生、设施维护、布草洗涤等,怎样算合格?包括不能做什么,这都需要标准。但至于如何细致操作,这应该是因人而异。

  而个性化则是上述标准之外区别于传统酒店的点。业者如何Get到消费者的需求,就是靠的这些点。比方星级酒店住宿基本会提供夜床,民宿可以让住客自己弄;别人提供雨伞出借,我们提供的是江南蓑衣和竹笠。

  某业内人士:服务业永远不能没有标准,尽管本身属于非标,但标准化才是行业发展的前提。就像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标准,或者五星级酒店管理公司的服务标准。首先定位要清晰,针对群体的不同,有对应的服务标准也有不同,这个标准可以被复制。

  暨南大学MTA中心负责人梁彦明:个性化指的是,每一个民宿都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酒店可以有标准来衡量的,但是民宿反映的地方文化、人文品味都是千差万别的,很难用标准去衡量,包括现在看到有标准出台来给民宿评星,这根本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概念;从民宿的另一个核心——温度来讲,游客需要的归属感,往往来自和主人面对面的交流,现在很多民宿只有店长,甚至是用房卡自助结账,这样标准化的流程改造,本身就偏离了民宿的意义。

  品牌连锁化的出路在哪?

  暨南大学MTA中心负责人梁彦明:实际上,从游客的目的来说没有必要纠结是否是民宿,即便我认为它其实就不是民宿,但站在消费者角度看很简单,他到这里只是花钱消耗假期寻求体验,至于叫什么对他来说无所谓,这个是本质。

  所以我觉得连锁化是很正确的路径,因为单个民宿体量太小,无法实现规模效应,而连锁化能够分摊管理成本,在服务细节上可以实现标准化的东西。

  而树立一个有口碑的品牌,这对任何产品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例如我刚从镇远回来,当地民宿客栈已经严重供应过剩,但有一家叫镇远镖局的客栈,因为品牌原因,入住率非常高,且同样的房间卖价比别家高很多。

  所以,品牌化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为品牌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因为它对消费者而言是一种价值的承诺,这对其扩大客源,提升溢价等价值很大。

  如何构建以民宿为基础的目的地生态,实现收益多元化的突破?

  暨南大学MTA中心负责人梁彦明:民宿可以自成目的地,往庄园化发展。依托基本的山水田园和生态条件打造完整体验,如手工艺、农事、瑜伽等把游客的时间和金钱留在体系内;产品精细化,用户体验要能够超出其预期,管家服务用本地人培训;努力成为体验本地地方文化的入口和纽带,串联起旅游场景中的各个要素。

  对目前政策上的不明朗如何看待?

  暨南大学MTA中心负责人梁彦明:民宿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在一些基础设施层面,包括环境保护、安全防范等方面,有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应标准进行约束,但涉及到具体的经营层面,有关部门应该保持克制,产品好不好,消费者完全享有用脚投票权。

  而在产权制度的突破方面,有关部门应该提供底层的政策支持,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相信更加积极开放的政策导向,会让经营者足够专注,更能激发他们的潜力和智慧,让行业生态变得健康。

  另外尤其要防范因为大资本的进场,带来中小经营业者被碾压。这个市场需要百花齐放,消费者不希望民宿最后变成一个千篇一律的东西,希望经过时间的沉淀,有个性的产品和真正优秀的业者能够存活下来,而不至于最终造成逆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