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 610 8056
首页 未来旅游业改革的最大关键是什么?
2015年,中国旅游走过了最不寻常的一年,也是中国旅游走向强国之路的转折之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布局,推出系列旅游利好政策,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旅游业转型升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界长期以来期待的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的转型发展、拉动内需、促进社会消费的引领地位已经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层面的高度认可。这是旅游界的一大喜事,也是一个转折点。
二是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突出表现为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战略。
“旅游+”的提出意在将产业链的发展转变成产业的网络化融合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当然,并非每一个区域的产业转型和产业融合发展都以旅游业为主导,这需要根据区域的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进行综合考量。在旅游资源富集、产业基础良好的区域更适宜推行“旅游+”,但在另外一些区域则需要的是“+旅游”,即提升城乡的旅游休闲功能,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实现原有产业发展的增值提效。这实际上是“旅游+”与“+旅游”共同促进、互动发展推动旅游产业融合走向深入。
三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旅游业可谓大有作为。
旅游业是兼具投资、消费与服务的综合性、成长性产业,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旅游业在供给侧改革中应充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对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当前,观光旅游产品基本可以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但休闲产品、度假产品、文化体验产品仍然严重供不应求。在供给侧改革的战略下,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将向旅游休闲装备制造、乡村民宿、自驾车营地、度假体验产品、文化体验等方向倾斜,完善旅游产品的结构性供给,进一步优化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四是政策层面全域旅游的提出。
全域旅游是在旅游资源富集区域,以旅游业来引领区域产业发展,以旅游业来引导合理高效地配置生产要素,以旅游业为顶层设计的“多规合一”,统筹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明确提出了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3年时间建立600个全域旅游示范县”,这一举措具有极强的标杆意义。以旅游业为主导下的发展模式,是多产业融合发展,是投资与消费、服务等多轮驱动的发展,更是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建设不仅进一步巩固强化了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更将极大提升旅游业的发展结构与发展品质。
系列利好旅游政策的颁布实施,表明中国的旅游业已经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时机已经成熟,改革条件也已经具备。展望2016年,如何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更多创新与改革试验,释放改革红利,促进行业的创新发展,成为未来旅游业改革的最大关键。
第一,是以旅游企业为核心的系列体制改革。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原动力,也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所在,尤其是培育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科技创新引领型企业,对于建设旅游强国尤为必要。然而,如何打破现有的体制藩篱,构建旅游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如何推进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是2016年需要重点探索的一大问题。
第二,需关注如何在投融资渠道上,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这需要拓宽现有融资渠道,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管理部门能否从产业基金、股权基金、股权众筹、互联网金融等多个方面,解局旅游企业的融资之困,为旅游业输血,增强发展内动力。同时,在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不景气的状况下,如何给旅游企业减负,降低税费,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以旅游业承接区域发展的投资接力棒,让旅游企业走得更快,飞得更高,是未来旅游业改革的又一重要问题。
第三,是在旅游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上作更多尝试与努力。
旅游服务质量是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风向标。虽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长乏力的形势下旅游业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但其高速背后仍然难以掩盖众多的行业顽疾,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并未与产业发展速度同步,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案件时有发生。在继2015年厕所革命之后,能否在旅游服务领域展开一场管理体制的深度变革,在旅游服务人员管理机制、旅游职业人才培养机制、旅游服务的薪酬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值得期待。
加快体制机制变革,破解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是旅游业提档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可喜的是以旅游业体制机制为改革内容的20个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已经对此展开探索。国家相关部门如能在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的有益经验基础上,从全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层面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相结合,则中国的旅游强国之路指日可待。